吳茱萸次堿
產品編號:B105651
英文名稱:Rutecarpine
植物來源:吳茱萸次堿提取自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干燥將近成熟果實
CAS NO:84-26-4
分子 式:C18-H13-N3-O
分子 量: 287.321
產品外觀:白色或類白色粉末
檢測方法:高效液相色譜法
純 度:HPLC≥98%
貯藏方法:2-8°C,避光保存
注意事項:本品應在低溫下保存,長時間在暴露在空氣中,含量會有所降低
吳茱萸 - 概述
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,直徑2~5mm。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。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,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。質硬而脆,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。氣芳香濃郁,味辛辣而苦。吳茱萸源于《本經》:“主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,血痹,逐風邪,開腠理。”《本草綱目》:“開郁化滯,治吞酸,厥陰痰涎頭痛,陰毒腹痛,疝氣血痢,喉舌口瘡。”
吳茱萸: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2.5~5米。幼枝、葉軸、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。單數羽狀復葉,對生;小葉2~4對,橢圓形至卵形,長5~15厘米,寬2.5~6厘米,先端短尖,急尖,少有漸尖,基部楔形至圓形,全緣,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,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,厚紙質或紙質,有油點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,聚傘花序,偶成圓錐狀,頂生;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,上部的苞片鱗片狀;花單性,雌雄異株,聚傘花序,偶成圓錐狀,頂生;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,上部的苞片鱗片狀;花小,黃白色.萼片5,廣卵形,外側密披淡黃色短柔毛;花瓣5,長圓形,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;雄花有雄蕊5枚,長于花瓣,花藥基著,橢圓形,花絲被毛,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,被毛,先端4~5裂;雌花較大,具退化雄蕊5枚,鱗片狀,子房上位,圓球形,心皮通常5枚,花柱粗短,柱頭頭狀,蒴果扁球形,長約3毫米,直徑約6毫米,熟時紫紅色,表面有腺點,每心皮有種子1枚,卵圓形,黑色,有光澤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石虎: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。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。小葉3-11,葉片較狹,長圓形至狹披針形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,側脈較明顯,全緣,兩面密被長柔毛,脈上最密,油腺粗大。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。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。種子帶藍黑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毛脈吳茱萸:與上種相似。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。葉軸被長柔毛;小葉5-11,葉形變化較大,長圓形、披針形、卵狀披針形,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,下面脈上被短柔毛,側脈清晰,油腺點小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